积极应对“极境人工智能” 带来的就业冲击

积极应对“极境人工智能”
带来的就业冲击

■潘恩荣  江家祥

近年来,生成式人工智能(GAI)持续突破“极境”(Peak)能力,其“聪明”程度突破人类以往认知的边界。“极境人工智能”(PAI)在性能、参数算力、多模态表达上不断逼近极限,在就业市场上越来越有竞争力。

人工智能对就业形势带来的影响

技术革命的实质,与其说是对“劳动能力”的直接取代,不如说是对“人类劳动时间”的结构性重构。人工智能的真正威力,在于将人类从那些可被标准化、数据化的“重复性劳动时间”中大规模解放出来。这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叩问,即在AI可以完成大部分重复性工作的未来,人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?

这种个体层面的困境,宏观上体现为劳动力市场的“双轨”现象。一方面,新兴产业对能够驾驭“新质劳动时间”的高技能、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,形成了“高薪岗位缺人”的人才真空。另一方面,庞大的传统制造业工人队伍,其赖以生存的“重复性劳动时间”价值正在快速递减,面临着严重的“技能贬值”风险。

构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就业新路径

面对这一挑战,必须形成一种发展与转型相互嵌入、相互支撑的一体化机制。在产业引导、产教融合和社会保障三个层面协同推进,确保技术进步成果公平惠及所有价值创造者。

第一,主动塑造人机协同的新价值空间。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,在于创造有质量、有前景的就业需求。这就要求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引导上,必须具备前瞻性,有意识地选择和塑造那些能够最大化发挥“人”的独特价值的新赛道。具体而言,政府的产业补贴、税收优惠和重大项目布局,应当向能够催生“人机共同体”式工作场景的领域倾斜。在这种场景中,人的角色,从流水线上被动的“执行者”,转变为智能系统中主动的“监控者、优化者、维护者和决策者”。这种发展路径,保护和提升了人的核心技能,让劳动者在技术浪潮中找到新的价值锚点。

第二,建立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的供给体系。可以探索建立一种“转型责任金”制度,即企业在申请智能化改造相关的政府补贴或税收减免时,必须按照一定比例,将资金配套投入一个由企业、本地职业院校和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共同监管的“员工转型基金”。如此一来,就能将可能引发失业风险的技术投资,转化为有计划、有保障的集体职业跃升。对企业而言,确保了技术升级后能立即拥有稳定可靠的熟练操作人员,降低了磨合成本;对劳动者而言,提供了看得见的职业发展路径,消除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。

第三,织密有温度、有韧性的安全网。这张安全网,首先包括失业保险、医疗保险等传统保障体系的优化,其次要更大力度地开发由政府购买的城乡公益性岗位,为大龄、就业困难等群体提供过渡性或托底性就业安排。当劳动者不必为失业后的生计而终日惶恐时,他们才更有可能以积极、从容的心态去推动“极境人工智能”发展。

走向技术性能与伦理相统一的智能社会

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并非单一宿命的技术决定论,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社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。“技术性能与伦理相统一”的实质是在技术效率、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三者之间寻找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动态平衡,力图通过将社会转型的成本前置并内化于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中,通过重塑人机关系与劳动价值,护航广大劳动者平稳度过转型期,最终走向一个人人皆可从技术进步中受益的未来。让每一名普通的劳动者,都能在这场宏大的时代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看到切实的希望,共享发展的红利。这是一个时代应有的人文底色与责任担当。